20来岁该怎样对待社保外的养老保险?
作者个人微信:mbb1470
有很多20来岁的朋友因为对未来国家养老保险体系持有怀疑态度所以很早就开始考虑养老的问题了。那么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应该用什么心理对待这件事呢?
1、理性把握人生生命周期
20多岁相对人的一生来说仅仅是刚步入青年期(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6.5岁,未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医学技术发展,还会进一步提高),20多岁非常严肃地思考养老规划,这个问题背后似乎能摸得见浓浓的焦虑。
未雨绸缪当然是非常良好的意识,但过早过度担忧也未免有些给人用力过猛的感觉,而且时间间隔越长,未知可能越多、不确定性越大、精度越有偏差。过早的安排到时候虽未沧海桑田梦依稀但也已经是花开花谢几度春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各种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之人身保险本质上都是为了防范人自身的风险而设计的。在所有险种中,疾病风险是贯穿人的生命周期始终的,养老风险是只发生在人生后半段。
对20多岁的人,理性把握人生生命周期基础上,个人建议是养老等先随着社保往前走,不用过度焦虑;有余力的话适度考虑一些医疗保障。
不用太过焦虑养老问题,时间真的来得及。
2、理性认识“收入”和“保障”
如果你把人一生的收入划一条曲线,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收入,你会发现大体上会分为几段:
一开始是几乎没收入,儿童期还没成为真正的劳动力,此时主要依靠家庭抚养;
然后步入青壮年,收入虽有波动,但拉长了时间线看,基本上还是一个相对稳定、不断上升的过程;
但后续逐步进入劳动力衰退、收入下降的时期,老年时代与年青时相比,收入可能会相对没那么稳定,拉长了来看也有可能收入水平也相对降低。
养老保险本质上就是一种延期支付,把年青时相对稳定的收入拿出一部分积累起来,在年老时补充抵抗收入不稳定或衰减风险。
放到更广的范围来看:我们学习,我们工作,我们投资,我们买保险,都是在为了获得应对未来风险的能力。
保障也分“积极保障”和“消极保障”。国家常说:“就业就是最大的保障”,其实一个人稳定收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保障。所以,也许可以换一种思路:20多岁时正经该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增值——既包括“挣更多钱”也包括“更值钱”。好好工作积攒更多经验,或者更多自我学习提升,或者学习一些理财知识,这也算是一种“积极保障”,在20多岁时我个人建议应该放更多比重在“积极保障”上。
3、理性认识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是有不同层次的,虽然学术界还有很多讨论,但世界银行等提出的多支柱养老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世界银行在1994年提出了养老金“三支柱”模式,2005年又在其基础上修正提出了养老金“五支柱”模式的制度设计:
①第零支柱:国家非缴费型养老计划
②第一支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
③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或其他政府鼓励的补充商业养老计划
④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计划或商业人寿保险
⑤第四支柱:家庭成员之间的非正式支持
拿我们国家情况来说,国家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居保”和“职保”。“居民基本保险”主要覆盖无业居民群体,“职工基本保险”主要覆盖就业职工群体,还有些特困的是依靠民政的社会救济体系来兜底。
作为个人养老规划来说,国家社保是“保基本,广覆盖”,在基础社保之上,个人可以寻求其他支柱的保障规划。回答题主的问题,可以在社保之外考虑商业保险、投资理财等安排。
但特别想说的是:正常的保障安排是有先后次序的,不管你个人对社保体系理解和信任程度多少,客观来说社保都是最基础的安排,应该考虑衔接整合。如果完全抛开社保另起炉灶去规划自己的养老,要么是空中楼阁,要么是舍本逐末。(只有一类人可以另当别论: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所需要的“保障”已经不同于普罗大众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更多考虑财富保值增值和传承。)
4、小结
20多岁焦虑遥远的养老问题确实少见,另外对国家社保体系也不用这么早下结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而且随着阅历增长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认知也是会有变化的。
小结一下个人建议:
对20多岁的人,不用太过焦虑养老问题,时间真的来得及。
年青时可以先随着社保往前走,有余力的话适度考虑一些医疗保障。
20多岁时放更多比重在“积极保障”上,多思考如何让自己增值——既包括“挣更多钱”也包括“更值钱”:好好工作积攒更多经验,或者更多自我学习提升,或者学习一些理财知识。
养老保障有多个层次,在社保之上可以考虑商业保险、投资理财等安排。
正常的保障安排是有先后次序的,客观来说社保都是最基础的安排,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衔接整合。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20来岁该怎样对待社保外的养老保险的全部内容。小伙伴们你从本文中了解了多少呢?如果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记得给小编留言,更多保险资讯请关注米保险。
我们专注保险测评,为你寻找高性价比产品!
保险上的任何疑问,请进入微信搜索顾问微信号:bx33358(点击复制微信号)
下一篇:购买保险时,应该注意什么?
>>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